“课证融通、学训一体、赛创同步”协同培育智造工匠
发布人:jxgcxy  发布时间:2022-07-27   浏览次数:227

今年5月,26年来首次修订的《职业教育法》正式实施,职业教育发展踏上了新征程。近年来,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,针对科技成果转化、新产品试验试制、工艺技术及方法研究、产品检验等共性技术需求,结合专业(群)人才培养、技术开发、社会服务需要,通过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、校校合作等方式,汇聚人才、项目、技术和资金等资源,构建服务教学、实习、竞赛、培训、技术开发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,主动融入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、技术、管理、服务和创新体系,助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,系统实践了“课证融通、学训一体、赛创同步”的产学协同育人新理念。

“课证融通”育新人,“教育链”“人才链”有机融合

近年来,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,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9.1%、企业满意度达92.9%,对口就业率为90.29%。西门子数控(南京)有限公司、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(德国通快)、江苏亚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驻校招聘,这些企业评价学校毕业生“品行正、吃得苦、用得上”。毕业生中涌现出大众汽车“全球五佳学徒”刘争国、江都“龙川工匠”栾荣生、“扬州工匠”卞仕新、“江苏工匠”赵桂勇以及被誉为设备维修“老中医”的吴玉华等一批能工巧匠。

梳理“岗课契合”课程体系。学校坚持立德树人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,突出能力培养,加强实践教学,以“1+X”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,“岗变课变”,瞄准岗位技术变革需求,把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、行业企业准入标准、社会生产岗位标准、大赛标准、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规程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系统整合专业课程体系。

打造“模块化”课证结构。对接毕业生就业核心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素养,把岗位典型项目、专业技能大赛项目、“1+X”职业技能等级项目、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,构建“模块化”课证课程结构。

明确“多证书”教育目标。推行“项目化+探究性”的课堂教学方式,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训环节直接建立在生产一线及实训现场,最大程度缩短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训练之间的物理距离和时间长度;与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、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和扬力集团等13家行业、企业合作培养人才,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,以证促改、以证促学、以证促教、以证促建,实现了多证书教育。

“学训一体”精技能,“教育链”“产业链”有机融合

依托扬州市职教集团,学校联合西门子(中国)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、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27家行业头部企业,以“企业共性需求+校企合作开发”为驱动,开展专业对接企业,推进团队对接项目,落实学生对接岗位,共建扬州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示范中心、西门子SCE教师培训中心、金方圆培训学院等平台,将平台汇聚的设备、项目、人员、企业文化等资源融入工匠培养全过程。

引导教师融入平台。从实践出发,针对工匠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推行教师融入平台,实施 “教师—技师/工程师—导师”培育计划,驻基地开展项目教学、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等活动,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。

鼓励学生融入项目。学生学徒制教育促进学生在实验实习中学技术、实战比赛中练技能、技术开发中敢创新,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。搭建“校—省—国”三级竞赛平台,承办各类技能大赛,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融入教学内容,强化专业核心技能,培养职业精神,加入双创企业,参与技术服务或项目开发。

推动平台项目融入课程模块。推行课堂与工场互融,提升课程质态,改革评价方式,畅通师生能力提升路径。同时,率先试点了“党员+导师”制度,建成大师工作室、赛场式课堂、匠才培育工作坊,营造党员带头、导师引导、大师示范、学生勤练的学习氛围,培育学生精益求精、追求极致的“工匠精神”,探索和丰富了产学协同培养智造工匠的新方法。

“赛创同步”助成长,“教育链”“创新链”有机融合

近年来,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地方培养了一批“品行正、知理论、懂技术、精技能、创业有能力、创新有意识”的智造工匠;学生获授权专利20余件,参加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0余项,参加国家、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获奖60余项;“笔上青春”创业项目获“创青春”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。

打造“递进式”赛创培养路径。学校着力培育工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,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打造了课中学、赛中练、创中思三层“递进式”的“赛创同步”人才培养路径,实现赛教融合、创践并举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抓住“赛有所长”赛创培养关键。从“学技术”和“练技法”的角度,阶梯化培养专业人才,开展“提质培优”小班化教学试点,对接企业创新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和创业孵化,技能大赛优秀毕业生优先留用学校双创基地,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支撑,推动企业良性发展,实现“赛有所长”。

明确“创有所成”赛创培养目标。设立专业“创新创业基金”,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。组建师生“双创”工作室,遴选优秀学生,按照兴趣和能力,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项目。激励学生通过参加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创新创业竞赛,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,让学生“创有所成”。(高艳)


 
 
Baidu
sogou